智能论纲要Ch.5:经验与行为(笔记)

书籍链接:https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36112763/

感知运动机制

(1)具身认知

  • 每一个实际系统都有承载实体,且实体与环境之间有相互作用。
  • 符号主义系统的行为独立于系统经验,且不受躯体影响。
  • 符号主义系统与现实世界的关联->两个极端:
    • 忽略感觉运动机制
    • 仅靠网络连接无法与环境互动

(2)实现方式

  • 问答系统
  • 纳思+感知运动器官
    • 通过输出命令控制设备
    • 需将宿主应用编程接口转为纳思要求的格式
    • 需具备与操作的使用前提,执行后果,以及操作之间替代关系相关的知识
    • 可通过工具拓展操作范围

(3)感知过程

  • 主动性
    • 是对环境的主动探索,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
    • 通过感知获取新任务
    • “感”:可识别信号->系统内部表征;“知”:信号内部表征->记忆联系
  • 统一性
    • 多个感受器将输出多个感觉词项
    • 感觉词项到感觉事件的推理
    • 执行动作时对预期和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并修正
  • 主观性
    • 不兼容的感觉运动机制会导致纳思形成自己的世界观
    • 纳思的目的并不是客观地认识世界而是提高实现目标的效率

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

(1)内部经验

  • 系统内部能进入推理活动的对象和事件
  • 自身感知和推理活动的记录
  • 主要功能:自我控制

(2)知觉

  • 内容
    • 输入/输出通道中的高优先级任务:感知对象等
    • 系统缓冲区中的高优先级任务:结论,目标等
    • 记忆中的高优先级概念:正在考虑/关注的对象
  • 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只是很小一部分

(3)控制

  • 由抽象操作控制
  • 操作分为自动触发和受控触发

(4)情感

  • 用于自我控制和人际交流
  • 情感计算: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包含情感成分
  • 系统情感的基础:满意度,新异度,繁忙度,健康度
  • 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好恶值

(5)自我意识

  • 自身概念与系统操作的联系
  • 一个系统的“自我”即使分散也在概念上保持完整
  • 做出选择的依据是自由意志还是环境相关因素
  •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
  • 两者都是通过一种滤镜来观察世界

通信和语言

(1)通信

  • 定义:信息系统间的相互作用
  • 目的:扩展自身的能力

(2)语言

  • 符号和内容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会导致歧义和误解

(3)自然语言处理

  • 两个阶段:基于规则->基于统计
  • 纳思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案与传统方案的不同:
    • 将语言功能统一到系统整体功能内
    • 处理顺序:语用到语义再到语法
    • 依赖于对具体语词的使用知识
    • 允许语词和概念间多对多的关系

(4)语言理解

  • 定义:接受者能将信息转换为“本身的含义”
  • 成功的沟通过程:双方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
  • 单相通信或延时通信会增加消除误解的难度

(5)语言学习

  • 母语与外国语学习过程的不同

社会化过程

(1)社会化

  • 定义:一组保持相对稳定的通信关系的智能系统
  • 获得他人信念,目标和行动的社会知识的重要性
  • 个体差异带来的障碍

(2)概念和知识的社会化

  • 社会观念为“正确”提供了一个相对标准
  • 社会经验作用越大,系统的主观概念和知识会越趋近
  • 当个人意见与社会观念发生冲突时,智能系统并不总是遵循后者

(3)目标和行动的社会化

  • 一组系统形成一个社会时,其目标必须一定程度上相容
  • 每个系统需要扮演某种角色并承担相应责任

教育

(1)教育和智能

  • 通过教育实现新成员的社会化,虽然也会抑制创造性
  • 开发周期
    • 心灵设计
    • 躯体配置
    • 初始记忆
    • 教育训练
    • 独立生活

(2)教育原则

  • 陈述性知识:提供较少知识,然后依靠系统推导出相关结论
  • 过程性知识:除输入外还需大量练习和反馈
  • 结构性知识:根据自身经验调整优先级
  • 基于知识的系统与机器学习系统的区别

(3)与人类兼容的人工智能

  • 因缺乏生物经验和社会经验,人工智能系统不会完全像人类
  • 人工智能与人类只是技能不同,而不是智能更高
  • 计算机的发展不会超出人类理解范围

(4)对人工智能的约束

  • 系统的智能程度与其善恶程度无关
  • 通过控制经验来控制智能系统的行为
  • 但如果系统的经验可以被完全控制,其行为将可以被完全预测,从而不能被称为智能